2023 八通關越道路~DAY8
2023/03/08 瓦拉米山屋~山風登山口
我的路線:
05:50 瓦拉米山屋
06:20 瓦拉米吊橋
06:50 黃麻二橋
07:30 黃麻駐在所
08:40 佳心駐在所
09:50 山風橋
10:15 山風駐在所
10:30 山風登山口
(05:55)離開瓦拉米山屋,走沒多久,路旁發現這顆大型的BM水準點
(06:20)瓦拉米橋橫跨大理石溪谷,2001年桃芝颱風重創後重建
方形木椿椅,提供山友歇腳小憩,路況越來越好,精神也舒暢不少
台灣及己,遍佈在瓦拉米步道上,尤其在瓦拉米山屋附近,最是密集
山枇杷,初春時節開花,幼葉紅褐,花白密集
(07:00)黃麻一橋跨越黃麻溪,1980年重建,橋門為仿檜木造型的鋼筋混凝土
闊葉林底層,狹葉七葉一枝花,叢生一處
狹葉七葉一枝花的構造相當特殊,長絲狀的才是花瓣,黃綠色
(07:15)跨越幾道溪溝,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,座落在小平台上,雙層基座的方尖碑造型,碑體甚大
紀念碑附近種植楓香,春天的楓香,新葉翠綠
(07:30)越嶺道繞行在黃麻山山腰間,崩塌而改道高繞,直入黃麻駐在所
黃麻駐在所(1920~1944),海拔910公尺,駐在所原在越嶺道上方約15公尺處,目前步道直接穿越駐在所平台
羽葉天南星,二歧小葉正好環抱成一個圓形
休息過後,離開黃麻駐在所,下石階就看見半崩毁的駁坎牆
一片風倒木,山坡上的樹木被吹倒橫躺,清除倒木障礙,現出浮築橋的樣貌來
和緩的下坡路,特感愜意而腳步輕盈,這般的越嶺道才是適合大眾健行
崖薑蕨和山蘇高掛在樹林裡,好熟悉的林相
說也奇怪,八通關越道縱走以來罕見山蘇,今日才又得見
堇菜一白一紫,煞是美麗,白的是台北堇菜,紫的是短毛堇菜
鯊魚石,這眼睛果然有畫龍點睛之效,要下山了,心情大好,也玩搞笑了
(08:40)佳心駐在所(1920~1944),海拔820公尺,在越嶺道上方約20公尺,拾級而上,平台寛廣,曾設有乙種蕃童教育所、蕃產交易所、佳心療養所
玉管處整修平台,興建了涼亭、廁所,有水源,真是理想的營地,在涼亭處取水泡茶,吃光行動糧,距離距離口只剩4.5K,打電話聯絡接駁車,再走1.5小時即可出登山口
下佳心駐在所,越嶺道邊有個碑狀的臺基,只是碑體不見了
佳心駐在所是遊客旅遊的終點,再進入就得申請,步道旁設立好幾面的教育解說牌
過了佳心駐在所,遊人多了起來,三五成群漫步瓦拉米步道,眺望彩妝的樹冠層,色彩宛如畫布一般,翠綠的翠綠,嫣紅的嫣紅,美不勝收
早春的櫸木,枝椏染紅一身,令人驚艷
楓香圓球型的果實,點綴枝稍
楓香搖身一變,翠綠出塵,像極了玉樹臨風的少年
途經山澗,崖壁上的水滴滋潤了山芋
眺望對面山頭,雖多不識其名,已然出八通關之時
峭崖間的越嶺道和雲龍瀑布前的越嶺道,有點神似
在溪澗的崩坡處發現台灣溲疏
大型山蘇高掛枝頭,下方附掛著書帶蕨和其他蕨類
(09:50)山風橋(山風二橋),是八通關越嶺道保存最完整的鐵線橋,日式風貌的古樸吊橋,橋門題字「山風橋」,深具歷史意義
山風橋隱密在溪谷的山崖邊,林木茂盛,飛瀑淙淙
山風橋上欣賞奔瀉而下的瀑布,橋下便是著名的山風瀑布
走過綠意濃密的步徑,早春的八通關越嶺道,充滿旺盛的生命力
山風一橋,2000年重新修建,宛如一道綠色長虹,橫跨在拉庫拉庫溪支流深谷間
山風一橋長達120公尺,是八通關越嶺道最長的橋了
(10:15)山風駐在所(1920~1944),海拔545公尺,玉管處在舊址上鋪設大理石平台,供遊客休息,距離步道口只剩約500公尺
紫艷的牽牛花久違了,是否為我們的八通關縱走,吹奏凱旋的音符
出山風登山口, 海拔450公尺, 八通關越道縱走到此告一段落,不能說走完全程,玉里(璞石閣)才是八通關越道的起點
目前台30道路開通至此,到玉里的路就交給接駁車了
觀光好行的公車站牌,八天的八通關越道縱走,我們在此畫下完美句點,前往富里吃慶功宴
後記:
1. 佳心駐在所往西岔路下行,為佳心舊部落,拉庫拉庫溪流域內布農族人於1933-1934年受集團移住政策而遷移出舊部落,任由家屋群的凋零崩解,目前有識之士正積極重建中。
2. 阿桑來戛支線全長4.7公里,南起主線上的佳心駐在所,北至阿桑來戛駐在所。
3. 佳心駐在所曾設乙種蕃童教育所、蕃產交易所、療養所等設施,其主管位階為巡查部長,其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4. 蕨駐在所舊址即現今的瓦拉米山屋,「瓦拉米」是日語(warabi)的讀音直譯而來,warabi在日語是「蕨」的意思,曾設有官舍、酒保、客間。酒保即雜貨店,客間是旅宿站。
5. 大正4年(1915)5月12日,喀西帕南事件,日警死亡10人,起因於日本政府收繳布農族賴以為生的狩獵槍枝,引發布農族人反抗,在紀念碑上方約90公尺落差處,才是喀西帕南駐在所舊址,目前是林務局的造林苗圃,附近全是台灣杉造林地。
6. 黃麻一橋與黃麻二橋中間有一突稜,曾設有桃林駐在所(1920~1934),因蕨類蔓生已無法辨識其樣貌,該駐在所還設有「酒保」,沿線上設置酒保的駐在所,有桃林、石洞、大分三處。
7. 拉庫拉庫溪在Google Map上標示為樂樂溪。
8. 八通關東段登山口也是台30公路的起點(花蓮縣卓溪),終點在台東縣長濱。
9. 蕃地駐在所的警察位階,由高而低分別為警部和警部補;巡查部長、巡查和巡查補(巡查後還區分為甲種巡查和乙種巡查。甲種多由日本人擔任,乙種則多為台灣本島人);以及由「隘勇」轉變而成的最低階警員「警手」。
10. 日本政府進入布農族人世居兩百年的拉庫拉庫溪流域,因強勢收繳布農族人維生的槍械,導致1915年爆發「喀西帕南事件」、「大分事件」等襲警事件,總督府在1919至1921年間闢築長約83公里八通關越嶺道,沿線設置46處駐在所;1934至1936年間,將流域內布農族12社126戶、共1,434人集體迫遷花東縱谷西側山麓地帶,直到2017年,花蓮縣文化局執行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」,族人才又重回祖先安身立命的所在地。
參考地圖:
延伸網頁:
2023/3/1 八通關越道路 DAY1 東埔登山口~觀高工作站
2023/3/2 八通關越道路 DAY2 觀高工作站~大水窟山屋
2023/3/3 八通關越道路 DAY3 大水窟山屋~塔達芬營地
2023/3/4 八通關越道路 DAY4 塔達芬營地~大分山屋~闊闊斯隧道
2023/3/5 八通關越道路 DAY5 大分山屋~華巴諾砲台
2023/3/6 八通關越道路 DAY6 大分山屋~抱崖山屋
2023/3/7 八通關越道路 DAY7 抱崖山屋~瓦拉米山屋
2023/3/8 八通關越道路 DAY8 瓦拉米山屋~山風登山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