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八通關越道路~DAY6
2023/03/06 大分山屋~抱崖山屋
我的路線:
07:30 莫庫拉藩遺址
09:30 越稜點
10:50 多美麗駐在所
12:10 新康吊橋
12:30 新崗吊橋(午)
13:00 新康駐在所
13:50 沙敦駐在所
14:10 石洞吊橋
14:25 櫻橋
14:40 抱崖橋
14:50 抱崖山屋(宿)
就要離開大分了,這裡遠離凡塵,沒水沒電沒網路,竟然還連住二晚,臨行前再做一次巡禮
巒大蕨形成的大片蕨海,佔據山側的平台空地,蕨海底層坑坑洞洞的,全是野豬的傑作
由中間層平台下望,紅色外皮的大分山屋,相當亮麗新穎,內部保持良好,以台灣的山屋標準來看,算是頂級的山屋
後方的工具間裡,放了很多器具,工具間外頭,搭起帆布帳的地方是野炊灶臺
往步道口還有39.7公里,預計再花三天的時間慢活健走,今天走到抱崖山屋就可休息了
離開大分山屋,臨行前先把門窗關好,再循坡道而下
跨過溪流取水點,越嶺道轉北行,順著闊闊斯溪的水流方向,就可以看到哈哈比崩壁
不明顯的岔路口,開始爬坡攀升,直行會走到哈哈比崩壁,這處高繞越嶺要上升800公尺,再急下300公尺,才會再接回八通關越嶺道主線
沿著山谷前行,谷地緩平,長滿蕨類,似乎是農墾區
眺望山巒溪谷,八通關越嶺道即腰繞在闊闊斯溪溪谷兩側
突然從右側野林裡,竄出幾隻黃喉貂,可能群體正在覓食,被路過的我們驚嚇了
上至莫庫拉藩遺址,仔細看會發現家屋群,分散在山坡上的樹林裡
莫庫拉藩遺址範圍似乎很大,上行好一段路,還能發現石階
爬升到一定的高度,可以從枝椏縫隙間,俯瞰大分山屋
指標柱,右下大分,左上多美麗
越往上走,巨木越多,濃蔭蔽天,森林潮濕
西側山坡的樹林裡,陽光還沒照射進來,林子裡的空氣清新,綠蔭深濃
說不上來的舒服,森林釋放芬多精,雖負重吃力,卻心情開朗
看見陽光穿透森林,越稜點也就快到了
放眼望去,巨木成林,空氣中帶有沁涼的濕氣
仰望樹冠層,遮蔽了整個天空,林間開闊而不鬱蔽
松蘿、苔蘚附著在枝幹石塊上,好一片綠意森林
解說牌的位置剛好有休息平台,可以卸包休息,真正的越稜點,還要再往前爬升一點
鞍部越稜點,沒有特別的標記,順稜往南走可到多美麗山,然路徑並不明顯
一過越稜點,即刻下切,坡度陡滑佈滿青苔,大家繃緊神經,絲毫不敢大意
陡坡疾速下行,下切到山谷
從乾溪溝出越嶺道路主線,路旁有倒木可以坐著休息
高大的落葉喬木大都是野核桃,途中常見半邊的殘果殼,果仁早被小動物吃光了
對面山谷間有個高位堰塞湖,湖水滿盈時,會從缺口傾流而下,有一道白色光秃的崩坡,像極了一道瀑布
高繞後的越嶺道路況相當良好,可以領略八通關越嶺道之美
一座紀念碑豎立在路旁,又有警手被狙殺,當年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日警,該有多麼的恐慌
多美麗駐在所(1921~1944),海拔1,810公尺,雄偉壯觀的駁坎牆,簡直是固若金湯
在多美麗駐在所之前,有一段完整的浮築橋,深具特色
駐在所平台甚為寬廣,牆邊上長出幾棵大樹
駁坎緊密紮實,歷經百年歲月,仍安然屹立
在北側駁坎牆外,留存二座木炭窯遺址
圓形噴水池遺構,更是多美麗駐在所的一項驚艷設施
人字砌駁坎,是多美麗駐在所的招牌遺跡,一定要用心的欣賞
有駐在所就有空酒瓶,多美麗駐在所的空酒瓶擺放在駁坎的夾層間
四米高的人字砌外牆,足以堪稱「多美麗」,要不是需走三天的路才能到達,恐怕要引來朝聖人潮
石板和駁坎,營造出多美麗駐在所的層次感,像是通往古老神殿的階梯
揮別多美麗駐在所,再度踏上旅程
南側牆角坍塌了,整疊的石板倒在道路上
腳步隨著浮築橋向外遠離,多美麗駐在所早已印記在腦後
崩壁再現,這處崩壁分成二段,先過崩坡,後頭還有崩崖
崩崖的路基很窄,有的地方需要側身而行,避免卡包失去平衡
看似無路可走的崩崖小徑,走過還是要捏一把冷汗
雲杉的松針,鋪滿厚厚的一層
又一處危險路段,曾因崩崖而搭建的棧橋,現今連鐵梯的路基也被淘空,頭上腳下都要留意
一行人沿途談天說地,台灣黑熊早就躲得遠遠的,但這危險標誌的小黑熊倒是蠻常見的
碎石鬆軟的崩坡,橫渡踏點,一踩即崩,小碎石直落溪谷,揚起陣陣塵煙
崩坡上繫著二條細繩,隊友彼此間保持距離,小心翼翼的攀上崩坡頂端
新康吊橋(10號橋),日治時期稱朝日橋,橋頭附近都會有樹木生長,橋面上自然就會堆積落葉,久而久之橋板都能長出青苔來
新康吊橋的右側山壁有小岩瀑,只能在橋上觀望,卻取不到水源
從橋上眺望出去,群山萬壑,流雲悠悠,那是拉庫拉庫溪北岸,清八通關古道修築於其間
對面的大崩壁,山坡已被削去一大半
在新崗吊橋(9號橋)前卸包休息,準備午餐,新康駐在所就在上方,等用完餐再輕裝前往
根據資料顯示,過新崗吊橋不遠即有水源,我和萬哥拿著水袋走過吊橋找水去,只見一條乾溪溝,無功而返
新崗吊橋前岔路往上,五個之字坡路,即抵新康駐在所,之字坡道長滿蕨類,加上野猪拱翻覓食,坡道柔腸寸斷,造訪者就更少了
新康駐在所(1920~1944),海拔1,805公尺,順著坡道爬升了40公尺,方見駁坎牆
上至駐在所平台,見後方有石階還可再往上,但上頭並無任何遺跡
2001年改建9號橋時,駐在所平台曾充當工寮和建材吊掛場,牆角還見瓦斯桶
新康駐在所西側,有深邃的溪谷,一道飛瀑噴射而下,駐在所的用水應是引自瀑布上頭
平台上長出幾棵落葉樹,是野核桃吧
平台前緣,展望良佳,眺望持續崩落中的大崩壁,不時可見陣陣煙塵縈繞
離開駐在所,仰望駁坎門牆,雖沒有多美麗駐在所的人字砌工法,卻也是易守難攻的要塞
過新崗吊橋,新、舊橋門柱並陳,舊橋拆除改建後,只留下南端橋門柱遺跡,日治時期稱為新康鐵線橋
終於在嚴戶木棧橋前看到岩壁水源,離新崗吊橋約有五分鐘的步程,可見水源資料正確無誤
嚴戶木棧橋,2001年玉管處借修建9號橋之便,在木棧橋上架設鋼管橋,舊木棧橋被遮蔽在新鋼管橋下方,目前僅存橋柱,橋板皆已腐朽
再行2分鐘,又有一處岩壁水源,水量比前面的鋼管橋岩壁小些
續行越嶺道,步徑兩旁苔蘚覆地,林木蔥蘢
稜肩小平台曾是直升機降落坪,名為八號停機坪
對面的二個大窟窿崩壁,像極恐怖的骷髏頭
二株盛開的繁花,飄來陣陣花香,好像是台灣山胡椒
新康山岔路口,記得走新康橫斷時,就是從這岔路下來,接上八通關越嶺道,出玉里
沙敦駐在所(1922~1934),海拔1,710公尺,一度被稱為新康營地,是攀登新康山的前哨站
目前駐在所平台上長滿野草,無意間發現了幾棵台灣山胡椒,黃白色的花朵,味道芳香撲鼻,果然有胡椒的辛香
離開沙敦駐在所,前往今晚的落腳處~抱崖山屋
三棵檜木聚生一處,沒想到還可以長得如此通直
沙敦隧道是八通關越嶺道主線上唯一的隧道,以附近的沙敦駐在所命名,但也有人稱之石洞隧道
低頭鑽過隧道,接石洞吊橋(8號橋),日治時期稱朝日橋
對面的大崩壁有如一塊巨大的三角飯糰,可能是肚子餓了的幻覺?
櫻橋(7號橋),很詩情畫意的橋名,但不見櫻花簇簇,或許就是一座橋名,何必臆想太多?
陸續經過新康吊橋、新崗吊橋、石洞吊橋、櫻橋,吊橋、溪谷是多美麗到抱崖間的主要景觀,再經一處巨石溪谷,離抱崖山屋就不遠了
走過抱崖橋,橋下溪水淙淙,抱崖山屋就在眼前
抱崖駐在所(1922~1944),海拔1,650公尺,座落在伊霍霍爾溪旁,平台廣闊改建成山屋,道路直接穿越平台
有個H型鋼吊著一只大鐵桶,大家摸不清這設施的用途,同樣的設施在大分山屋也有
目前的抱崖山屋是2001年玉管處新建,有太陽能板能提供簡易照明,山屋內設有沖水廁所
晚餐後,大家圍坐在戶外,靜聽一位山友分享他的人生故事,對面的山巒雲霧聚攏,慢慢的向下飄移,直到暮色昏暗,腳底發冷,大家才瑟縮的躲進山屋
後記:
1. 多美麗駐在所,原名十三里駐在所,「十三里」之名的由來,在於其距東段起點玉里,正好是13日里(約51公里)的路程,名之「多美麗」,乃源於十三里的日文譯音「Tomiri」
2. 1921年1月底八通關越道路及全線駐在所完工後,為填補新康和魯崙之間的警力空隙,增設多美麗駐在所
3. 魯崙崩壁到哈哈比崩壁間,尚有三個駐在所,越嶺道繞行在儒潤山的山腰間,依序設有魯崙駐在所(1922~1944)、雷波斯駐在所(1922~1925)、哈哈比駐在所(1920~1944)
4. 石洞吊橋、石洞隧道距離最近的駐在所是沙敦駐在所,所以依據命名原則,應稱之為沙敦吊橋、沙敦隧道,較為合宜,另有石洞駐在所,位於抱崖駐在所和十里駐在所之間
5. 拉庫拉庫溪流域曾設有46處駐在所,時至今日,僅存兩個半的駐在所,還留有建物存在,一處是太魯那斯駐在所,一處是華巴諾駐在所,另外的半處是哈哈比駐在所
6. 新康駐在所下方的吊橋是新崗吊橋,卻不是新康吊橋,容易有名稱混淆之亂
7. 抱崖(Hogai),布農語是雲霧繚繞的意思,音譯日文後變成抱崖
參考地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