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11/10~11/13 淡蘭古道中路
11/12 崩山坑古道→泰平→北勢溪古道→灣潭
09:20 風口鞍部
11:00 泰平壽山宮(休50分)
12:30 北勢溪古道口
14:10 三水潭
14:30 張家莊露營區
前言:
淡蘭古道中路第三天,行程略分成五段:
1.崩山坑古道~張家莊露營區→料角坑5號民宅:6.0公里
2.車道~料角坑5號民宅→阿丹姊無菜單料理:2.0公里
3.車道~阿丹姊無菜單料理→北勢溪古道口:2.5公里
4.北勢溪古道~北勢溪古道口→三水潭:3.5公里
5.灣潭古道~三水潭→張家莊露營區:0.8公里
民宿前庭種了幾棵筆筒樹,特別令人激賞,問了年輕的主人,說是自然繁殖的,更感到訝意,真是優美的庭園樹
循產業道路上行,聚和宮/崩山坑福德宮,明治辛亥年 (西元1911年)建造,兩側各有一座涼亭
聚和宮位在崩山坑古道口斜對面的池塘邊,池塘裡養了幾隻白鵝
(07:50)接連二天的細雨,溪谷裡的流水淙淙,更添秀麗景緻
路過竹林,有一棟古厝臨溪修建,殘存石砌門牆,牆內長滿植被
溪流景觀多變,與岩石碰撞激盪,演奏著大自然的進行曲
崩山坑古道沿著崩山坑溪谷上溯,隨著石階爬升,溪谷愈趨狹窄,視野充滿綠意,景觀原始自然
由山壁渲洩流出的雨水,在古道石階漫流而下,形成一階階的跌水瀑
古道旁的有應公廟遺跡,淡蘭古道上的土地公廟大致是翹脊的形式,平脊的屋頂應是有應公廟
(09:20)崩山坑古道翻越柑腳山稜線,風口鞍部是崩山坑古道的最高點,越嶺而下多緩坡的土徑,雨天反而不敢大步走
民宅旁的台灣根節蘭正值花期,應是農民由山區移植而來,並非野生的植株
料角坑5號民宅前,門口擺放三只陶甕,老翁要我們猜一猜這陶甕的用途?據說裡面存放著端午節的午時水
「是誰多事種芭蕉?早也瀟瀟,晚也瀟瀟。」台灣芭蕉是台灣原生種,但卻中看不中吃
過了聚落,左岔山徑往泰平國小,竟因溪水暴漲無法過溪,始料未及,安全起見撤回岔路口,改道出雙泰產業道路
目光被路旁的天然湖泊給吸引,絲絲細雨滑落,朵朵白蓮綻放
紅子莢蒾,火紅的果子,晶瑩的雨珠,也別有一番風情
(11:00)雨棚下吃過午餐後,傍著溪谷寬闊的北勢溪西行,在「保成坑口」巴士站前轉右岔道路
(12:30)過料角坑六和橋,再續行400公尺,即抵北勢溪古道口,入口為開闊的草生地
北勢溪溪水高漲,聲勢壯闊,連帶的支流的溪水也很湍急,涉水搶渡過溪,細繩難以確保,另覓安全的過溪點,過程驚險刺激
由四塊石材鋪設的中正斷橋,曾搭建木便橋但亦損毁,因而需要涉溪通行,水勢過大時,宜考量自身安全
寬平幽靜的北勢溪古道,傍著北勢溪右岸而行,除了中正斷橋的驚險渡溪外,其餘的路段皆比預期的更好走
北勢溪上游集水區,二天來匯集了大量的雨水,溪流瞬間變得浩渺寬闊
越過第二條支流溪谷,溪水形成小雨瀑,有木便橋可安全通行
林蔭清幽的北勢溪古道,雖然依舊飄著細雨,撐傘步行格外舒服沁涼,雨中的古道行也是一種體驗
第三條支流溪谷,有小橋、有流水,景緻天成,要是沒下雨,可能也就沒有這般的自然美景
長滿山蘇的樹林,讓大家都看呆了,不是沒看過山蘇,而是沒看過這麼壯觀的山蘇林
山蘇林,有原始粗獷的森林氛圍,北勢溪古道充滿驚奇
第四條支流溪谷,水量不大,在步徑下方可能埋設涵管,溪水並未漫過步徑
淡蘭古道石柱,在中路上埋設二根,北勢溪古道石柱已接近古道出口
路過私人田地,地主重新造林,種上台灣肖楠小苗,假以時日,將會呈現不同的樣貌
整地過的山坡,特別保留幾棵筆筒樹,筆筒樹真是美麗的景觀樹
草坡上除了新植的小苗外,留有一棵大樹,樹形相當優美,可惜太遠了,看不出是什麼樹?
出北勢溪古道,古道口的料角坑38號民宅,環境相當雅緻,草皮一片翠綠
多孔橋就快被淹沒了,幾乎看不到孔洞,可見溪水過高時,橋面將被淹沒而無法通行
站在多孔橋上,眺望漲大水的北勢溪,洶湧澎湃,浩浩湯湯
古道切換到北勢溪左岸,再橫渡灣潭溪的多孔橋,造型美觀,景觀獨特
灣潭溪在此匯入北勢溪,所以稱作「雙溪口」,又名「三水潭」
灣潭溪的溪水漫過石灘地,如滾滾洪流般的嘶吼著
(14:10)三水潭是三條古道的交會處,北勢溪古道、灣潭古道、闊瀨古道
「雙溪口福德宮」面對著晝夜奔流的溪水,小祠在前,大廟在後,石砌的百年小廟,伴隨古道走過歷史
(14:10)灣潭古道沿灣潭溪上行,沒多久就抵達露營區,這裡也有一座多孔橋,橋上有防護欄杆
灣潭溪如千鈞萬馬般的奔流,是雨中限定的景觀,有幸能見到如此的場景
過多孔橋的河階地是露營區,下雨天自然不會有人來露營了
晚上就借住在露營區裡的二間小木屋,淋了一天的雨,能洗個熱水澡,就特別的感恩
晚餐由夥伴自己料理,大家分工合作,煮出一道道的佳餚,大家吃得津津有味,佐小酒、品茶香,暢懷歡笑人生一樂也!
後記:
1.崩山坑古道 又名「柑腳泰平古道」在公路還未開通前,是聯繫雙溪地區「泰平」與「柑腳」兩聚落的山區越嶺道,古道全長約 6.4公里。
2.離開料角坑5號民宅,在道路的反射鏡旁,左岔崩山坑古道尾段,卻因溪水暴漲找不到合適的過溪點,只好撤回岔路口,改走產業道路到壽山宮,原計畫順訪虎豹潭步道,也因下雨天而取消行程。
3.在泰平假日農夫市集的下方,有一間阿丹姊無菜單料理,是今日路途中唯一的飲食店,只有假日營業,今天雖然是星期日卻很不巧,店家這一天剛好要去吃喜酒,我們的中餐就只能借用店家的桌椅自己張羅解決了。
4.北勢溪古道的中正斷橋,需要涉水渡過溪谷,然因溪水暴漲,原綁繩索處的過溪路徑,全都淹沒在激流裡,另覓安全的過溪點,在夥伴們群策群力下,有驚無險的渡過阻礙,這處斷橋在大雨來時,不適合古道健行。
5.三水潭前橫跨北勢溪的多孔橋,就快被淹沒,雨勢再下大一點,可能就得被迫原路撤回,在行走這段古道前,需特別考量山區溪水暴漲的潛在問題。
6.三水潭又稱為「雙水潭」或「雙溪口」,從雙水潭變成三水潭應是台語發音的美麗誤解。
7.柑腳到三水潭的古道,分成東西二線,東線是崩山坑古道、北勢溪古道,西線是中坑古道、枋山坑古道、闊瀨古道,形成一條O形環線,本次行程為縱走,僅走東線的崩山坑古道、北勢溪古道,至於西線的中坑古道、枋山坑古道、闊瀨古道,將擇日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