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11/15 見晴古道
 
 
 

前言:
 
見晴古道曾入選為全球最美的28條小路,因而名氣響亮,慕名而來的遊客自然不少,步道口的入口意象,寫著「昔日山地運材軌道」。


(15:40)

步道沿著運材鐵道的原路基而行,留下舊軌道,鋪上碎石子,搖身一變,成為老少咸宜的步道。

 

 

 

二條鐵道中間設置休息椅,左軌道是碎石步道,右軌道則保留原貌。

 

 

每100公尺,立有里程柱,這條古道風情,其實就在鐵路的魅力。

 

 

步道穿行在森林裡,兩旁都是紅檜人造林。

 


步道旁遺留有伐木時期的樹頭,及倒木。


 

魚鱗蕨,羽軸與葉軸幾呈垂直,最基部一對羽片全長,約等於葉軸的長度,整張葉片像個正三角形。


 

稀子蕨,在葉軸表面經常會長出一至數個不定芽,是其最明顯的特徵,其不定芽在野外求生時可熟烤食用。

 

 

伐木後的樹頭上,長出了二代木!

 

 

400公尺處,又見兩條並行的軌道。

 
(16:00)

鐵道轉輒器,轉換火車行進方向的道岔,是鐵道的重要遺跡。

 

 

黃金珠,莖直立,頭花黃色常下垂,葉狀苞片披針形略反捲,見於潮濕的林蔭下。
 



 

鐵道經過溪澗,架設木棧橋,因年代久遠,都有腐朽,留下懸空的鐵軌供憑弔。

 

 

愈是殘缺破損的遺跡,愈能喚起人們的思古幽情。

 
 
這段弧形鐵道更是攝影者的最愛,見晴古道「懷舊」的亮點就在鐵道的木棧橋。

 

 

從筆直的樹縫間窺伺,太陽已西斜,台語說的「日頭落山」,在這裡太陽是真的要下山了!

 

 

第二段鐵道木棧橋遺跡,有幾根枕木因腐朽而斷落。

 
 
懸空的枕木,密佈著青苔,更顯自然原始,充滿年代感。


 

步道透空處,還可眺望遠山浮雲,景色絕美!

 

 

今日的太平山處處見雲海,來太平山還是要有好天氣,才能欣賞不斷上演的美景。

 

 

鐵道捱著山坡,步道改下溪谷通行,由溪谷仰觀鐵道,自有不同風情。

 

 

木棧橋下,一泓清泉,細流涓涓,水聲泠泠,舒心滿懷

 

(16:10)
疊石親水區裡,遊客三五成群,步調緩慢的浸淫在這方小天地。


 

見晴古道上唯一的巨木,因空心失去砍伐價值,幸運的保存下來。

 
 
 
巨木的樹頭,硬是被鋸出了一個大洞來,是古道上的小遺憾。

 

 

側觀這株扁柏巨木,小苗找到了生存點,與母樹相依,形成二代共生。


 

過溪澗,鐵道損毁中斷,有拱形鐵橋可通行。


 

拱形鐵橋通過一處峭壁,峭壁上掛著一絲細流,卻有摧枯拉朽的爆發力,否則鐵道不會不見了。

 
 
 
緊接著是單索吊橋,吊橋雖然安全,卻搖搖晃晃的,若是不敢走,旁邊也有步道可通行。

 

 

在吊橋的中段透空處,依舊可以眺望山巒雲海的美景。


 

再過一段堅固的鐵橋,鐵橋固然堅實,方才搖晃的感覺猶在。


 

轉個彎,竟然還有一條單索大吊橋,前面的吊橋只是小體驗,這座可是挑戰級的大吊橋,旁邊沒有步道可通行,想通過就一定要走過這座吊橋。

 
 
(16:30)
前面有柵欄阻檔,步道已到了盡頭,見晴古道目前僅通行至此,短短的900m,卻富涵著多樣的景觀,無怪乎有高名氣!


 
 
返回第二單索吊橋,跨距真的很大,走在上頭晃動不已,記得要禮讓通行,也不要佔據吊橋太久,畢竟有人等待著通行。


 
 
夕陽西下,天邊泛起了雲彩。


 
 
步道平緩友善,森林筆直茂密,得遇宜人的氣候,就是悠遊古道的好時光


 
 
暮色漸蒼茫,山區很快就會暗了下來,得快點走出步道。

 
(16:50)
出步道口,景觀台前還有不少遊客,流連在夕陽的餘暉裡,盡覽崢嶸的聖稜線,尤其是突兀的大霸尖山,最是特出。

 
 
太平山區終年多雲霧,「見晴」,原是一件奢侈的事,沒想到今日一整天,見晴有晴,見雲海有雲海,見聖稜線有聖稜線,諸事吉祥順遂!
 

後記:

1.離開山毛櫸步道後,可以在翠峰湖步道口上個廁所,順便洗刷鞋上的泥巴,再驅車下山,過太平山莊後,路邊有一處停車場,就是見晴古道。

2.見晴懷古步道係由原長5.5公里「見晴線運材軌道」部分路段整建而成,步道原長2.35公里,因部份路段崩塌僅開放至0.9公里。

3.見晴懷古步道,海拔1,890公尺,全長0.9公里,步道口位於太平山公路23.1K處。


 

Google地圖:

 


 

 

Google Earth:

 
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
見晴懷古步道


 

延伸網頁:

 

2018/11/15 山毛櫸步道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堂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