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良井山 標高1,367公尺 三等三角點
我的路線:
省道台24線24.5 K→達來吊橋→舊部落→→最後前進點→舊部落→達來吊橋→地磨兒藝術公園
(08:30)
走省道台24線霧台公路,在三地門分駐所先辦理入山登記…。在24.5 K處下車,彎道上方是居高風味餐廰,岔路口有山豬毛餐廰。
集合等待中,東方山頭層巒疊嶂,氣勢恢宏;太陽還躲在雲層裡,不想露臉;遠山披著一層薄霧,清新脫俗,引人入勝。
循舊達來部落聯絡道,開始下行,前往吊橋,道路平坦坡緩,兩旁林木茂盛,走來步伐輕鬆,心情愉快。
舊部落和新部落的岔路口,雖然新部落已遷移至台24公路兩旁,然而回鄉的路,依舊敞開,隨時歡迎部落子民回鄉。取右行,前往舊達來部落。
溪谷上方的錐形山頭,應該就是德文山。更遠方的山頭則是大母母山,北排灣族的聖山。
一路的下坡,達來吊橋已映入眼簾。
達來吊橋的浮雕深具部落表徵,排灣族的圖騰元素,熊鷹羽飾、太陽、百步蛇、陶壺、琉璃珠、百合花,色彩鮮明而華麗。
橋面鋪上鐵板,行走其上更顯平穩,也可通行機車。
吊橋橫跨隘寮北溪,冬季的枯水期,溪水低吟,婉約柔順,裸露出大片溪床沙地。
大夥們陸續通過吊橋,續沿著產業道路上行。
對面山頭是三地山,山腰上的部落即是新達來部落。
(09:10)
舊部落前的的竹編大門,曾經是出入的門戶,現今只存一扇不具功能的門。
開始出現石板堆疊的矮牆,表示已進入舊部落,左側有一片人造的相思林。
第一棟房舍,保存相當完整,石板平臺前種了一株山櫻,石板、石塊隨處散布。
由石板鋪成的大通道,筆直而粗獷,儼然就是個規畫過的日式部落。日據時期,強迫達來部落由山區遷移到此,便於管理,可說是日人理蕃的代表作。
水泥房舍的部落廚房,入口通道列植桂花,清幽整潔,綠草如茵,等回程時再來參觀。
部落上方處,左側是廢棄的校舍,右側是廢棄的派出所。
派出所前的兩側外牆,由鏤空的和平鴿磚砌成。
(09:30)
出舊部落,步道由派出所後方上山,開始進入森林,路徑明顯變窄,但還算平坦,機車通行無礙。
步道上散落許多缺殼斗的堅果,這些堅果又大又可愛,原來牠就是小有名氣的小西氏石櫟,葉子前段為鋸齒緣,堅果是小動物的主食。
長方體的蓄水池,山泉水源來自山區接管,儲水供給部落用水,是一項很重要的設施。
步道貼著岩壁而行,傾斜的頁岩,容易裂解崩落,是部落常見的石板、石塊來源。
遠眺德文山,山勢峻峭,上下二條公路橫切而過,留下明顯的路痕。
遇岔路,取左下,橫過一條小乾溝。
一棵枝條茂盛的大樹,橫倒在步道上,造成小小的不方便。
步道筆直,植被茂密,沒有太多的陡坡,舒適好走,是一段森林浴的大眾步道。
橘色的泉水儲存槽,有接管的水源可以使用,雖然外觀有些不清潔,內裝的泉水則純淨無虞,可以在此裝水,休息片刻。
過泉水儲存槽,山徑依舊筆直,卻轉為持續的陡上坡,開始考驗體力和耐力。
從樹稍的透空處,望見遠山和緩的稜線,好像一片青青草原,景觀清新自然。
林蔭下長了一群外貌普通的野草,很少人會注意牠的存在,沒想到在綠葉下方,竟然開起白色筒狀花來,夠驚奇的了。台灣錐花就是這樣低調,不把花開在枝頭,而是藏在莖的基部處。
大頭艾納香,可就一點也不低調了,在頂端開出大大的頭花,還深怕沒人看到牠的美艷大頭。
光葉柃木,柃木是有點難懂的家族,森林裡常見卻也常視而不見,因為長像實在太一般般,花朵細小也不出色,花柱三叉外凸,葉光亮略帶鋸齒緣。
針刺草,二星期前才在五寮尖偶遇,再一次在霧台邂逅,從北到南,都可看到牠。
海州常山,乳白色的五裂瓣花,細長的花絲伸出4雄蕊,和1雌蕊,上次遇到牠是在北大武的登山口。
爵床,並不起眼的野花,然而「數大便是美」,當牠整片群聚,齊開細緻的小花,姿態要蹲低,小花的美值得細細端詳。
(10:50)
緩坡的林間空地,是今日中午的休息點,先置放背包後,輕裝再走一段路。事實上,今天到不了田良井山的三角點。前些日子,嚮導們曾來探勘路線,然而路徑掩沒,辨識困難,可說是蓽路藍縷,沿途劈荊斬棘,排除種種障礙,很勉強的上到三角點。今日基於全隊安全的考量,決定帶大家走到路況變差的地方就折回。
出了休息點,就是一處山間凹地,陽光普照,鮮少大樹,多為灌叢,但見萬綠叢中一點紅,六角英,就散布在幾處灌木叢間,特別閃耀動人。
走過山間凹地,遇一片崩塌坡,懸繫著一條繩索,繩索並未固定在山壁,拉繩鬆垮搖晃,勉強可通行,腳下是碎石坡,要特別小心。
生機盎然的筆筒樹,躲在深山中,長得特別茁壯,當全台的筆筒樹相繼死亡時,還能看到這麼有生命力的筆筒樹,特感辛慰。
路線愈來愈不明顯而分歧了,有些是探勘者走錯的冤枉路,容易再次被誤導。沒有綁路條的山徑,這時特別的危險。此刻最需要的,就是前人留下的路條,可惜沿途都沒看見。
路是愈來愈不好走了,繞過山腰、貼著崖邊行走,可清楚的看到沿途伏倒的野草,全是嚮導們前幾天所清除的。
繼續挺進,沒多久,前方的隊友已經回頭,告知前方山徑濕滑,路況很差,不宜大隊人馬繼續前進。
今日就此打住,回頭是岸,畢竟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。
過崩塌坡,回到山間凹地,忍不住再去會會六角英,看那帶點傲氣的花容,為這片開闊地帶來視覺饗宴。六角英,味苦如膽,俗稱「鯽魚膽」,花色鮮豔紅紫,為民間常用藥。
(12:00)
回到休息點,林間的野餐,透著些微的陽光,大夥席地而坐,把酒言歡,最能貼近彼此的距離。勞累了一個上午,午休的時光,最是放鬆,感謝董大哥分享的蘋果,感覺心情愉悅。
林間的休息點,腹地並不大,還略帶斜坡也無視野,我選擇提早回程,慢慢欣賞山野風情,順便再走訪舊部落。雜木林裡,林相雜亂,路徑隱約,一棵高大的楓香正冒出新葉,鮮嫩翠綠。
出雜木林,山徑筆直,清晰易辨。
倒木就像無賴,最是難搞,不得不向牠低頭。必得卸下背包,再由下方洞隙爬行而過。
薄葉玉心花,枝條常成蔓狀,花白5裂,雜生於闊葉林,分布在中南部低海拔地區。
隨處可見飄零的桐花,仰望枝頭,千年桐正怒放中。
下到泉水儲存槽,結束了長陡下坡路段。筆直的陡坡,上坡時喊累,下坡時叫滑,我覺得下坡時比較辛苦,也相對危險。
樹叢裡,有山豬翻土覓食的痕跡,幾乎把地表土壤全翻過一遍,可見山豬族群數量龐大。
烏毛蕨步道,大片的群聚,近基部的耳狀葉,和新葉帶紅的羽狀葉,是烏毛蕨辨識的指標。
沙皮蕨,佈滿山壁上,潮濕而陰暗的環境,最適宜生長。
桔梗蘭的小花,如芭蕾舞裙的萼片,宛若花仙子正跳著舞曲。
(13:50)
回到舊部落,舊派出所前的空地,有平整亮綠的草皮,樹冠廣大的欖仁樹,是一處適合休息、納涼的好地方。另一頭,大松樹底下,有大石頭休息區,夥伴們三三五五的遊蕩在舊部落的時光裡。
二間廢棄的教室─舊達來國小,除了建築主體外,內部已殘壞破損,顯得雜亂晦暗。
教室盡頭下方是操場,操場上展望甚佳,群山環繞,自然環境相當優美。
部落廚房是由衛生室改建,旁邊的簡易涼亭提供休息用餐的環境。
簡易涼亭外頭就是操場了,搭建有高腳屋穀倉和瞭望臺各一座,除了展示排灣族傳統文化外,也是遊客拍照留影的好地方。
兩個小孩專注的在水池邊撈捕蚵蚪,時間彷彿回到過去,校園充滿孩童嬉戲的身影,和童真的笑聲。
寬敞的石板路,是部落的主要通道,兩側壘以石頭牆,屋舍分佈在石頭牆兩側,這是一個不同於其他部落的日式部落,在原住民部落裡應屬少見,是統治者意外留下的遺跡。
斷垣殘壁裡,只留下石板堆砌的牆面,大片完整的石板還置放在牆腳。
改良型的水泥房舍,掛有鐵格窗,且有電力供應,這棟完整的房舍,應該還可以居住。
(14:00)
離開部落,這片石牆堆疊有一人高,如豪宅的高牆,夠氣派的了。
南嶺蕘花,灌木,枝條褐色,花黃色,熟果紅色。果實、莖葉皆有毒性,樹根、樹皮對皮膚具有刺激作用,雖然是跌打損傷的聖藥,還是避免碰觸為宜。
產業道路一路向下,西曬的陽光照射在蜿蜒的山路,對面新部落正播放著合唱歌聲,天籟般的多部合音曲調,迴蕩在新舊部落間的山谷裡。
下到一塊平整的空地,路面由石頭路改為水泥路,右側有一山徑,指標上寫著「辭職坡」。
辭職坡,聽說早年外地來的公務人員,應聘前往霧台等山地履薪,必得行走這段陡峭難行的山路,還得背負行囊及糧食上山,嚇跑了不少人,無奈的遞上辭呈,這是對早年交通不便、山區環境困頓,公務人員無法久留而萌生退意的最佳寫照。
目前還保留這個名稱,供後人緬懷,從這裡上去是直通舊部落的捷徑,不過也真是洽如其名,不是硬漢不上硬漢坡,現在有了產業道路,這段辭職坡就比較少人走了。
(14:20)
回到達來吊橋,最後在與造型搶眼、極富排灣色彩的達來吊橋合影。橋頭邊有一座紅色音符裝置。
澀葉榕,枝葉茂盛,長在吊橋頭邊,剛好擋住了西曬的太陽,在此可休息片刻,慢慢欣賞吊橋、溪谷的美。
過達來吊橋,有一片浮雕牆,展示著排灣族的生活器物,如:琉璃珠、煙斗、頭飾、腰帶、定情梳等…。自行開車前來,可以把車停在浮雕牆附近,再步行到舊部落。
擋土牆上方的烏面馬,群聚蔓生綿亙,形成一道護坡植被。至於為何要叫烏面馬,可就丈二金剛,摸不著頭腦了。
回到省道台24線,此刻的居高風味餐廳,坐無虛席,底下偌大的停車場,停滿了車輛。我們的遊覽車,停在更下方的地磨兒藝術公園停車場。循著公路而下,台24線的車輛競相飛馳而過,假日的原鄉部落可說是車水馬龍,或許是拜山川琉璃吊橋之賜,帶動了附近的餐飲商圈。
路旁有一座「達瓦達旺部落」的入口意象,以獵狗、勇士、山豬為表徵,達瓦達旺部落即是達來部落。
「秋月の店」景觀餐廳,屋頂以老鷹展翅為造形,傍著隘寮溪谷,清風和徐,展望甚佳,可欣賞山巒美景及隘寮溪曲流,並眺望對岸溪畔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,目前餐廳裡也是高朋滿座。
芒果樹,花苞滿枝頭,展望來年,芒果將有個豐收年。
(15:15)
不知不覺,已到了地磨兒藝術公園,遊覽車就停在入口處。「地磨兒」排灣族語就是指三地村,也有太陽子民的意思。
(15:30)
換裝完畢,公園裡隨處走走。石板屋,並沒開放,不知是否為遊客中心或是商品展售間。
廣場裡有一座高腳屋涼亭。上頭搭建為穀倉,頂棚覆蓋茅草。
沿著石板步階拾級而上,有一座大觀景臺,再往上步階兩旁有幾間錯落林中的小屋,似乎無人管理。步階多有毁損,雜草叢生,景象荒蕪。步階再往上,有一座剛完工的涼亭平臺,展望良好,可惜沒有遊客到此。
順著公路可回到停車場,以石板當底座的百步蛇座椅,是一項具有部落特色的裝置。
紅龍草,草地上整片的紅,點綴著朵朵的白,造形討喜又可愛,有過年的氛圍。
園區入口的二個紅褚色裝置藝術,讓我聯想到復活島的石像。
三地門導覽圖,可看到棋盤式的街道聚落,這也是日據時期,統治者遷徙原住民集中於此,方便管理的箝制手段,和舊達來部落如出一轍,可見日本人對山地部落的生活方式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與影響。
後記:
1.今日深刻體會一條山林步道的維護是何等的不容易。熱門山,山友絡繹於途,得以維護堪行的狀態;冷門山,不常有山友前來踏足,大自然就會自我演替,覆蓋所有人為的干擾項,回到原始狀態。想要打通田良井山,除非有工具,光靠一把掃刀,終究未能畢竟其功。既然如此,就還給山林休養生息吧!
2.達來部落,原名達瓦達旺,是三地門鄉人口數最少的部落。新達來於民國78年遷到現址,新舊部落間隔著隘寮北溪,以達來吊橋相連繫,雖然舊部落已無人居住,然而原耕地還是部落的經濟來源,新部落居民經常返回舊部落耕作。
3.舊部落是一座遺世獨立的石頭部落,有日本人規畫的街道格局,及原鄉特色的石板屋文化,大大的提升發展為生態旅遊村的可行性,只要再稍事整理,善加籌畫,舊部落的再生,將指日可待。
4.雖然此趟行程未能登頂田良井山,但舊達來部落及吊橋,則是此行最大的收獲,漫步原住民的傳統部落,是一趟知性之旅。
我的足跡:
Google地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