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4/27 南三段 DAY8

亞力士營地~郡大林道36K工寮

 

◆◆台南市永青山岳協會◆◆


 

我的路線:

05:40 亞力士營地
08:50 無雙社
09:50 無雙吊橋
11:40 烏瓦拉鼻溪 
14:30 郡大林道無雙山登山口
18:40 郡大林道36K工寮


(05:40)
清晨的亞力士營地,林鳥啁啾,寧靜祥和,大家在晨光中收拾裝備,準備前往令人忐忑的崩塌路。

 
 
離開營地後,步徑緊貼著哈伊拉羅溪旁的山腰小徑繞行,崩斜壁多裸露,巒大蕨多乾枯。

undefined

 
 
坤哥走在前頭,盡是斜坡崩壁,步徑窄小不甚明顯,隊伍從容異常靜默。

 
 
陡峭崩滑的斜壁,隊友間相互扶持,挨著山壁謹慎慢行,精神緊繃不容閃失。

 
 
貼緊崖壁,抓握岩塊,注意卡包,小心滑坡。

 
 
崩塌的斜坡上,台灣赤楊是指標性植物,有崩塌點的地方就會長台灣赤楊

 
 
台灣赤楊,落葉喬木,果實呈毬果狀,是造林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。

 
 
哈伊拉羅溪對岸,同樣也是絕岩峭壁,坡度更甚於我們通行的北岸。

 
 
前面好像就是傳說中南三段路斷的大崩塌現場,坤哥停下腳步觀察地形,決定採高繞開路橫渡,再由隊友接力踏出新步徑來。

 
 
經隊友輪翻的踩踏,步徑已現出雛形,只是土質鬆軟,沒有確保繩,缺乏抓握點,依舊是險象環生,小心翼翼踩穩腳步,底下可是一瀉千里的哈伊拉羅溪

 
 
傾斜的崩壁地形,斜坡上的台灣赤楊小樹,恰恰的提供了最佳的抓握藉力。

 
 
貼文上說到大崩塌達700公尺,難道還有更大規模的崩塌現場?大家不敢大意,心裡依舊疙瘩。

 
 
滑坡連綿,不見植被,可見崩塌一直都是進行式,從來就沒有暫停過。

 
 
闊葉林裡,堆滿落葉,栓皮櫟的木栓層很厚,落葉量更驚人。

 
 
樹林密集的步徑,暴露感就沒有那麼恐怖,似乎已過了崩壁路段。

undefined

 
 
大葉溲疏,分布在斜坡上,枝條蓬雜,繁花簇簇,果實串串,更多的是點點含苞,花色雖白卻樸而不素,當威脅感漸漸遠離,腳步也顯得輕鬆安適,開始會欣賞路旁的野花。

 
 
大葉溲疏,雪白的圓錐花序朝下,裡頭藏著鮮黃的花藥,花瓣會像碎紙一般片片飄落。

 
 
路過一間石板屋遺址,就地休息,石板屋格局方正,入口朝下方斜坡,地面平整全用石板鋪成的,就像地磚一樣的高尚。

 
 
石板屋旁有野核桃,落葉新生,新葉紅嫩,長穗狀的柔荑花序掛在老枝條上,地面上有落果,引來大家的撿拾。

 
 
石板屋旁還見曼陀羅,葉緣尖銳淺裂,花冠漏斗狀向上,淡紫色,5淺裂呈風車狀,全株有毒,具麻醉效果,不知原住民如何運用?

 
 
曼陀羅美洲曼陀羅),中藥稱之「洋金花」,蒴果表面具硬刺,成熟時四瓣裂,以種子的毒性最強。

 
 
休息後續行,步徑變得親和,沿途都是栓皮櫟,落葉沙沙作響,特殊的林相,別有一番風情。

 
 
步徑下方山坡,則見台灣赤楊林,看似人工種植的次生林。

 
 
又遇一間石板屋遺址,台灣赤楊的落葉堆得厚厚的,從亞力士營地開始,就進入無雙社的活動範圍,林間或許還有其他的石板屋遺址。

 
 
石板屋的入口朝東,以二片大石板擋住,並不希望山友亂闖家屋,即便是遺址也不能進入,這是布農族的禁忌。

 
 
傾斜的柱狀板岩層。

 
 
栓皮櫟,落葉喬木,葉基鈍圓,先端漸尖,鋸齒緣,有芒尖,厚厚的落葉堆積底層,沒有其他灌叢可以生存。

undefined

 
 
樟葉楓,葉全緣,葉背白綠,花果同存,翅果雙子狀,是一種不會變色的楓樹。

 
 
化香樹,落葉喬木,樹幹燃燒的火煙可以驅趕蚊蟲。

 

 

化香樹,果序毬果狀,果鱗細長銳尖,枝頭上可以看到高掛的果實。

 
 
順暢的步徑,突然被一條溪溝給切斷了,下切乾溪溝,碎石陡滑,不斷滾落,揚起陣陣煙塵,溪溝中一棵被拉彎的樹幹,樹頭上綁著救命的確保繩,步步驚心下切橫渡,通過驚魂的滑走坡,不由得倒吸一口氣!

 
 
崖邊的岩塊上,一棵高大的五葉松,獨自撐起一片天。

 
 
山坡上全是栓皮櫟,是人工栽植,還是天然純林?栓皮櫟的利用價值高,樹皮是製作軟木塞的材料,樹幹可作為栽培香菇的段木,種子含澱粉,可釀酒或作飼料。

 
 
看到這些駁坎,或許可以理解為人工林,亦或是「刀耕火種」後的次生林。

 
 
林蔭深處有更多的駁坎,一層一層的鋪疊,在在顯示這片山坡,曾開發為農墾區。

 
(08:50)
栓皮櫟純林的左側,一片開闊平緩的台地,四周群山環繞。

 
 
走出森林進入台地,荒煙蔓草間全是駁坎,這裡是無雙社的耕地遺址。

 
 
河階台地向南傾斜,在駁坎南緣有一排樹林,正開著小白花,空氣中飄散香花。

 
 
好奇的前往探竟,越接近花香越濃郁,在崩壁段也曾聞到的濃冽香氣,當時不知香從何處來?

 
 
初識時以為是厚殼樹,經比對葉緣是鋸齒緣,原來是破布烏,香氣芬馥,心曠神怡。

 
 
由駁坎下緣繞回主步徑,駁坎一階一階呈梯田狀,部落在這裡種植小米之類的作物。

 
 
廣大的廢棄耕地裡,野草覆蔽了駁坎,偶見零星的大樹。

 
 
步徑西行,經耕地駁坎,再度看到石板屋遺址,這間石板屋佔地很大,可能是個大家族。

 
 
僅存的石板牆上留有通氣孔,牆垣低矮,家屋似乎並不高。

 
 
石板屋外頭幾乎都有一棵野核桃,核果可以烤食,核桃仁富含油脂,可見野核桃樹是布農族部落生活中的一環。另外,布農族會取野核桃樹幹,製作獵槍槍托,利用果實當誘餌,來誘捕山豬等動物。

 
 
南側坡地上,有一圈的綠色蕨類,在大片枯黃的野草間特別顯眼,似乎還存在著幾間石板屋遺址。

 
(09:00)
來到部落的西側入口,第二層駁坎上有一道矮牆垣,是日治時期無雙警察官吏駐在所,牆角邊可發現清酒酒瓶,建築物早已蕩然無存,我們停下腳步休息。

 
 
矮牆垣外有一片色彩繽紛的毛地黃花海,吸引大家前往拍照,心情鬆懈,忘卻疲憊,對著花兒擠眉弄眼,幾天來的陰霾一掃而空,早把崩塌的流言忘得一乾二淨。

 
 
離開無雙社前,全隊特地在毛地黃花海前,留下左看右看的情境照。

 
 
駐在所前的甬道連接中之線古道,修築相當平坦紮實,路中一棵粗壯台灣二葉松,不免懷疑當年有無這棵樹擋在甬道上?

 
 
回望無雙警察官吏駐在所,那道矮牆垣已成為無雙社的指標性遺址。

 
 
無雙社,有一片廣闊而平坦的森林營地。

 
 
再度出現石板屋遺址,無雙社的石板屋比較分散,根據記載,無雙社大約有15間石板屋,從亞力士營地下來就經過幾間,真正居住在河階平台上的家屋也就寥寥可數了。

 
 
林務局設立的南三段橫斷替代路線圖。主要在說明無雙吊橋毁損無法通行,替代道路經無雙溫泉,需涉水橫渡郡大溪,再陡上郡大林道42K附近,需時8小時。

 
 
我們還是遵循傳統路線,來到無雙吊橋前。

 
 
無雙吊橋的前身是郡大溪鐵線橋,民國62年林務局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,歷經十餘年的風雨摧殘,無雙吊橋被已列在危橋名單上,考驗著山友的膽識。

 
(09:50)
由於無雙吊橋年久失修,木板腐朽,搖搖欲墜的讓人膽顫心驚,全隊在無雙吊橋前合影留念後,再依序過吊橋,為了分散風險,一次只能一人過橋,因而耗費相當長的時間。

 
 
橋面木板損壞程度不一,就怕不小心踩斷、失足踩空,通過時雙手拉緊鋼索,自行確保,不敢過度搖晃。

 
 
通過吊橋的隊友在制高處卸包,在橋頭這一端,為每一位正在走鋼索上的夥伴加油打氣。大約花了30分鐘,才全數通過這座危橋。

 
 
橋頭制高處有一顆台電埋設的8號基石,上面寫著「郡大濁水」,那已經是民國79年的事了,話說這深山裡又沒有台電的設施,立基石做什麼用途?

 
 
再出發,腰繞北行,林隙間俯瞰無雙吊橋中段,有善心人士加裝了鋁條板,至少不用透空俯視郡大溪的溪水,稍減橋面破損的危險性。

 
 
通過柳杉林,也見滿山坡的駁坎,只是單純的種植柳杉,應該不需疊石駁坎,這裡曾經也是布農族的農墾區。

 
 
枯枝落葉的森林裡,平緩的林間散落不少板岩塊,深處可見駁坎疊石,或許也有石板屋遺址。

 
 
林間駁坎處處,步徑上留有不少廢棄水管,應是灌溉用水?

 
(11:40)
聽到淙淙的流水聲,到了烏瓦拉鼻溪,下切溪床,卸包用餐,烏瓦拉鼻溪也是郡大溪的支流,在溪畔煮食,野餐泡茶,到溪裡洗濯擦拭,通體舒暢,大家展露會心的笑容。

 
 
對岸的小森林後方是烏瓦拉鼻溪營地,夜宿這裡,用水就太便利了。

 
 
充分的休息後,涉水過溪,迎接最後900公尺的陡坡挑戰,直上郡大林道方休。

 
 
精神充沛的踏上征途,之字陡上,循稜而行,安步當車,調整呼吸,跟上坤哥的腳步,絲毫不敢懈怠。

 
 
寬稜處有片平坦的樹林營地,是喘息的好地方,樹林裡舒適開展,落葉平鋪,只是這片山區是虎頭蜂的地盤,不免隨時留意張望。

 
 
天氣陰涼不熱,陡坡卻已汗流浹背,短暫的山間谷地後,迎來另一段的陡坡。

undefined

 
(14:30)
天空突然下起雨來,穿上雨衣,苦撐下去,終於看到林道(45.4K),意味著南三段艱難旅程的結束,大夥歡喜開懷。

 
 
林道上豎立著無雙山登山口(丹大橫斷)的指標,還放著一支林道里程圓牌,全隊就像在等候龍貓公車的到來,充滿期待和興奮。

 
 
寬平的郡大林道,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,崩塌的傳言並沒有壓垮我們堅定的決心,或許大家過於樂觀,世事難料啊!總有什麼挑戰還在等著我們呢!

 
(15:30)
壓力閥才剛洩掉不久,就被眼前的碎崖崩谷嚇到吃驚,43.5K的這隻大魔王藏得太深了,V形崩谷,巨石猙獰,斜坡鬆軟,危在旦夕,落石聲叫人膽顫心驚,先下切危墜的溪谷後,再拔地而上回到林道,除了心理壓力外,體力的負荷也相當大。

 
 
通過大魔王的考驗後,才意識到林道的崩塌更是不容小覻,霧雨中來到43K工寮,臉盆裡有積水,遮風蔽雨不成問題,卻不是我們今晚的落腳處,真想就此停歇過夜。

 
 
續行不久,見一間傾圮的工寮。

 
(17:10)
39.6K二魔王現身,和大魔王一樣的崩塌地形,不同的是絕壁橫渡叫人不知所措,靠著一條搖晃的確保繩,雨中濕滑,踩好步伐,還有崩滑的樹林陡坡,使盡全力才回到林道,體力幾乎消耗殆盡。

 
 
玉山國家公園界碑後頭巨石崩落,阻塞林道,前途還有多少未知的變數,著實令人擔憂。

 
(18:40)
天漸漸暗,雨絲不斷,全身濕冷,又累又餓,原先預想要走18K的林道,就已經夠遠了,沒想到,途中大小魔王伺機竄出,考驗一關又一關,最怕天黑後還遇到魔王關卡,加快步伐不敢鬆懈。天終究還是要黑,點頭燈摸黑夜行,渴望人聲入耳,期盼燈火闌珊,到達夜宿的36K鐵皮工寮,已快7點!

undefined


 

後記:

1.亞力士營地過後的崩壁地形,是常年存在的變數,每逢天雨就可能失去路徑,現存的路徑都是山友一步一腳印踏出來的,過不了多久就會再度崩毁路斷,通過時是要格外小心謹慎,對於碎石崩落這件事,應該早就了然於心,亞力士營地到無雙部落間是南三段危險的路段之一。

2.無雙社(Imusu)在日治時期(1934年)被迫遷村,集體遷往楠梓腳萬社(現今的南投久美),無雙社就成了一片廢墟了。無雙警察官吏駐在所設立於昭和3年(1928年),廢止於昭和12年(1937年)。

3.南三段替代路線,因需涉水橫渡郡大溪,如遇大雨時溪水暴漲,危險性更勝於無雙吊橋,走傳統路線還是比較安全。2020年林務局立牌警告,只因橋面木板鬆脫腐朽,至少鋼索還很穩固。

4.烏瓦拉鼻溪附近常有虎頭蜂出沒,夏秋季節尤其常見,很多網誌都記載著虎頭蜂的襲擊,今天很幸運的沒發現虎頭蜂的蹤跡,可能是這個季節比較少,或是天氣陰雨的關係。

5.36K鐵皮工寮裡擠滿了營帳,外面滴著雨,全身濕漉漉,至少不用餐風露宿,卻有一個災難~工寮附近沒有水源,今晚只能依賴僅剩的行動水了。

6.三名隊友因天黑誤闖36.5K的林道支線,那是通往清水山的路線,路口立有指示牌說明,直行的路不通,可能在黑暗中沒看到,大家在帳篷裡遲遲等不到人,心想會不會緊急迫降,9點多總算全員到齊,懸在半空中的心才放下。

7.「中之線」完工於昭和年間,警備道呈南北走向,由於沿著郡大溪修築,又被稱為「 郡大溪古道 」。全長約 67 公里 ,是關門古道與八通關越嶺道間的聯絡道路,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控制布農族的部落群,警備道經過郡社群和巒社群。


 

我的足跡:

 

 

 

Google Earth: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堂葫蘆 的頭像
    堂葫蘆

    堂葫蘆的山野部落

    堂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