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8/13 石山 & 石山引水道
◆◆台南縣永青山岳協會◆◆
石山 海拔2,682公尺
我的路線:
玉山口 ↹ 玉山林道 ↹ 石山步道 ↹ 石山
↓
石山引水道 ↹ 石山隧道 ↹ 鹿林前山瀑布
前言:
車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,轉入新中橫公路,特富野古道前車水馬龍,人潮聚集,彷若墾丁大街,熱鬧非凡。再行一段路,在99.45K處(玉山口)停了車,沒有車馬喧囂,森林清新自然,石山和石山引水道就由此進入。
(08:35)
新中橫公路旁,有一塊「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的標示牌,裡頭有一寛廣的空地,直行的車道是石山引水道,石山步道入口位在左側的林緣,垂掛著一截繩索處。
夥伴們卸下背包,先在空地上做暖身操,由總幹事帶領大家,活動活動一下筋骨。
(08:50)
做完操,背包上肩,上攀捷徑繩索,沒多久即可接上玉山林道。
廢棄的玉山林道上,橫放著一根枯枝,作為路線的標記,才不會走錯方向,回程時才不會錯過下切叉路。
玉山林道在新中橫公路開通後(1991年),即功成身退,隱姓埋名,不再養護,任其荒蕪。
玉山林道繞經石山南麓,呈現連續S形的多處大彎,石山步道多取捷徑爬升,直接翻越林道節省時間,並可避開難走的路段。
超越的捷徑,反覆的與林道交叉而行,注意林道上橫放的枯枝,不宜再直行,改取左側的捷徑。
(09:15)
玉山林道雖廢棄多年,整體而言,還算保存完整,走在寛廣的林道,平坦又遮蔭,是很棒的森林浴步道。
台灣矢竹,修長纖細,由岩壁邊坡垂下林道,彎曲如拱,意境深邃。
毛地黃,花色潔白,林道的間隙裡,光線不甚充足,植株也不是很健壯,是林道裡的醒目植物。
林道空地,空曠平坦,蔭涼舒適,是個不錯的休息點。暫時離開林道,取右捷徑向上,步道上繫掛不少步條。
斯氏懸鉤子,單葉,攀緣,枝條懸垂,結滿了鮮紅的果實,熟果紫黑色。
再接上林道,藤蔓橫生,雜草恣長,充滿野趣。
再左切捷徑,山徑陡峭,拉繩而上。至此,正式離開玉山林道,走向石山。
台灣五葉松,粗壯散生在山脊上,長枝條橫生,樹下好休息。
上升至開闊地,沒有林木的阻礙,視野遼闊,向南遠眺,山巒起伏,綠樹藍天。
玉山金絲桃,雄蕊多數,花絲細長,花色金黃,在艷陽下,璀燦耀眼,矮箭竹叢裡的嬌客。
石山小草原,呈帶狀分布,兩側皆為高大的喬木森林,以玉山箭竹叢為主,雜有不少灌木叢和蕨類。
台灣龍膽,長在箭竹叢邊緣,葉狹長線形,花叢生枝端,淡藍色的小花,呈半開合狀態。
小草原上的自然演替已開始,喬木已悄悄的進駐。
草原坡面的頂端,箭竹叢中有兩處看天池,一池已乾涸,另一池水色黝黑,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水源。
繞由石山北稜而上,山徑陡峭狹隘,錯身不易,且多讓步,密生台灣杜鵑,落葉堆積一地。
(10:15)
抵石山,無基石,有塊裸露突出的岩峰,名為「石山」,有山友勒石一塊為記。
峰頂展望良好,四周山巒連綿,由於腹地過於狹隘,不方便逗留太久,拍完照就該下山,讓出峰頂給其他山友。
遠眺阿里山山脈,新中橫公路上有一處嚴重的大崩坍,即是特富野古道的入口處,由於神木溪的向源侵蝕,這個崩坍已危及新中橫公路的安全,看來著實令人吃驚。。
眺望對高岳,絕壁千尺,垂直陡峭,對高岳的後方是阿里山山脈的最高峰~大塔山。
細觀石山峰頂,其實不只一塊岩峰,可看見是由三塊岩峰所組成。
回到北稜的上稜處,往東眺望,可望遠鹿林山、麟趾山,玉山北山等玉山群峰。
回到小草原,初時路徑不甚明朗,朝著開闊的山巒方向行走,就可導回步道中。
(10:35)
五葉松大樹下,枝條平展,枝葉茂密,陽光斑駁,就地休息,泡茶聊天,享受山林野趣。
陡降的拉繩區,下切後,即接回玉山林道。
小區域的落石,阻斷林道,大自然用最原始的力量,來撫平人類的開挖。
松蘿垂掛枝條上,迎風搖曳,有如布幡。
雲杉,長在林道上,常與其他喬木混生,少見純林。
玉山薊,葉片狹長,羽狀深裂,缺刻成方框狀,葉緣長滿棘刺;葉表呈有光澤的綠色。
琉璃草,植株直立粗壯,少分枝,花冠藍色,五裂,花徑不及1公分,花序成對分歧,小堅果可黏附在人或動物的身上。
疏花繁縷,全株密被星狀毛,花朵稀疏小巧,花瓣5枚,每枚再分裂為2片。
龍珠,莖光滑,多分枝,花小下垂,著生在枝條分叉處,花萼杯狀,漿果熟時鮮紅色,頗有可觀。
玉山林道通過一段山谷,看似開山闢路所挖掘。
芒草生長旺盛,一段時間沒人砍除,路徑很快就會掩沒,綁有步條可依循。
邊坡處,略見坍陷,還好有樹根抓牢,苔蘚覆住表土,功不可沒。
東方肉穗野牡丹,花朵大,葉子短;肉穗野牡丹,花朵小,葉子長。
土馬騌,苔類植物,綠色的是配子體,黃紅色有柄的是孢子體。
(11:50)
回到橫放的枯枝處,左下切離開玉山林道。
台灣瑞香(阿里山瑞香),小灌木,頭狀花序,頂生枝端,有特殊的香味,核果熟時紅色。
牻牛兒苗,葉3~5深裂,兩朵簇生,紫紅色或桃紅色,花瓣上有暗紅色條紋。
台灣懸鉤子,直立,蔓性,單葉,3或5淺裂,葉面粗糙,不規則鋸齒緣,花色白,熟果紅。
(12:05)
大夥全聚在入口空地上休息野餐,三五成群,好不熱鬧。
(12:20)
石山引水道,因有工程進行,圍上圍籬及鍊繩,禁止車輛進入。通過圍籬,即進入石山引水道的水源維護道路。
大片的柳杉造林,林木高聳,參天蔽日,大水管即埋在水源維護道路正中央。
柳杉林地,有人工整理,疏伐作業,枯枝落葉撿拾成堆,坡面整潔,環境清幽,媲美特富野古道。
猴板凳,松生擬層孔菌會造成樹幹心材褐腐,主要危害針葉樹,不知是否為初生的松生擬層孔菌?
不知為何?柳杉樹皮傷痕累累,是動物啃食嗎?據說,松鼠喜歡啃食柳杉略帶甜味的樹皮,會導致柳杉枯死。
黃花三七草,健壯的植株,飽滿的花苞,正待開放。不開花前和昭和草有些相似。
鈴木氏薊,頭花下垂,總苞紅紫色,葉背密被白綿毛,羽狀深裂,葉緣具刺。
出柳杉林,眼前是一大段的大坍方,整片坍壁斜坡,幾乎寸草不生,林木連帶土石滑動全摔落溪谷裡。
又見琉璃草,早上走石山步道時初遇,沒想到走石山引水道也有琉璃草的蹤跡。浪漫的藍色小花,值得多看幾回。
(12:40)
行經大坍方,工程單位似乎剛清理過路面,通行無礙,然而鬆軟的土石,已是逢雨必坍的險壁,還是快速通過為妙。
波葉山螞蝗,坍壁旁,三出葉,頂小葉明顯大於側小葉,花粉紅色。
台灣紅榨槭,寛廣的樹冠層,覆蓋整條水源維護道路,秋天葉子紅了,一定相當美觀。
粗大的大水管現形,上頭有個藍色的水閥門。
(12:40)
出現第一座小鐵橋,只容一人通行,一旁的水源維護道路開通後,路面也就變寛了。
怪手就停放在路旁,隨時可以搶修道路,維持工程的順暢。
大水管路越來越明顯,筆直的埋在水源維護道路的中央。
臭節草,有濃烈香味,植株纖細長在山壁上,2-3回羽狀複葉,小葉倒卵形,花朵細小。
長梗盤花麻,三出脈,花序具長柄,果實紅褐色,喜潮濕路旁。
景觀自然的原始林區,只要稍加整理,就是一處避暑聖地,適合親子休閒的步道。
水源維護道路越來越窄,地基淘空處,擺放著鐵格板和長木板,充當臨時的通道踏板。
漆成藍色的小鐵橋,大水管從小鐵橋下過,人在小鐵橋上走。
水麻,長在溪谷岩縫間,枝條上長滿橘黃色熟果,在小鐵橋上可就近觀賞。
(13:00)
大水管過隧道,這個石山隧道是石山線鐵道僅存的遺跡。隧道寛敞,裡頭漆黑,木料堆放,積水甚多,小心步伐,避免跌倒。
點亮頭燈,往深處走,一群蝙蝠穴居暗處,我們的到來,驚動了蝙蝠,在隧道裡飛來飛去,並且發出嘰喳的嘈雜聲,隧道內味道不是很好,可能是蝙蝠的排泄物。
出石山隧道,馬上又通過一座小鐵橋,小鐵橋遭落石擊中,有多處破損斷裂,可要小心通行。
砂頁岩互層的沈積岩,砂岩較硬耐風化,為凸起層;頁岩較脆弱易風化,為凹陷層。
小鐵橋右邊的護欄全沒了,拉上一條鋼索充當護繩,腳下的踏板改以鐵柵格板替代。
空
地上放置了許多全新的柵格板,看來全線都要鋪設這種柵格板吧!
過一條小溪澗,溪溝淺而乾,仍架設有小鐵橋,感覺是在防護大水管的安全過溪。
一棵台灣紅榨槭,悄悄的變色中,捎來秋的訊息。
藍色小鐵橋何其多,走過一段又一段,讓我想起我小學的課文,坐火車,過山洞,。。。。。,妹妹數著數著睡著了。
小鐵橋有一處向內擠壓變形的護欄,幾乎卡住所有的人,連女生都得踩高在護欄橫杆上,才能勉強通過,硬漢也得側身挪步。
又見一堆鐵柵格板,要搬這些進來,可真是要大費周章,我們輕鬆走,都不輕鬆了,這些東西怎麼進來的?
小鐵橋如雲霄飛車的上升軌道,邊坡滲出的泉水,全噴濺在鐵橋上,橋身濕滑,徒增加爬升的困難。
這座小鐵橋的步階,是由一根根的鐵條焊接而成,「鐵條步階」,從沒遇過,與頭嵙山的「木條步階」異曲同工。
小鐵橋下方就是深谷激流,驚險萬分,刺激爆表。
繞行石山山腰,終於來到博博猶溪上游的水源地,鐵柵格板沿山谷峭壁鋪設,這條鐵棧道目前尚未完工,有些器具放在鐵棧道上,有些地方懸空。
為了安全起見,不便前進到瀑布區,就在這鐵柵格板上拍照留念,等完工後自然有機會再來。
取自這條純淨無污染的溪流,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的民生用水,全靠這條大動脈水管,源源不絕的流進阿里山大蓄水槽中,可見這個水源地的重要性,可以說阿里山的觀光,就全靠它了。
觀看~鹿林前山瀑布
(13:45)
原地折程,走在鐵條步階上,還是有點膽顫心驚,到底牢不牢固?到底會不會滑?在在考驗我們的臨場反應了。
二條大水管在側,步道顯得窄了一點,可別踩在大水管上面行走,失足滑落下去可是深谷,玩不得。
看著鏤空的鐵柵格板下的大水管,聽說這些鐵柵格板,當初是為了保護大水管的安全而鋪設,並不是刻意留給人走的,難怪小鐵橋做得好窄好窄。
步道旁的山巒,青翠而綠意滿盈,雲霧繚繞山頭!
這個橋墩,厚實而低矮,不知當年設計它的用途,像是一座吊橋!進出得從下方的孔洞,最令我頭痛,我背著背包跪地求饒,才勉強放行。
其中有一段護欄全沒了,底下是懸崖深谷,可真是險象環生。
傅氏唐松草,長在潮濕的崖壁上,二至三回三出複葉,花朵似高空煙火,花莖纖細。
是誰把單車騎了進來,可真有能耐,騎車過一座座的小鐵橋,還得騎進石山隧道。
準備進入石山隧道,蝙蝠又得驚慌一次,我們控制最小的聲響,安靜的通過蝙蝠洞。
隧道內的支撐架多有腐朽,正在更換修護中,看來這條引水道即將會有全新的面貌。
塔山澤蘭,長在斜坡上,單葉,披針形,羽狀脈,先端顯著延長漸尖。
回大坍方處,近日沒什麼下雨,坍壁相對的穩定些,還是得快快通過。
柳杉林,高聳筆直,景觀優美,在此休息大半天,也是一種舒活。
(14:55)
出引水道的圍籬,遊覽車就停在新中橫公路的路旁(玉山口)。
回程再經過特富野古道,一度還塞了車,特富野古道開始引起觀注而熱絡起來,假日車位難求,相對的石山及石山引水道,因少人踏足,仍保存清靜原始風貌,相較之下,我更喜歡石山的質樸。
後記:
1.石山引水道,原是伐木時期阿里山鐵路石山線的舊路基,鐵道拆除後,留下的路徑埋設大水管,導引鹿林前山西麓的博博猶溪溪水,供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所需用水。
2.玉山林道,起於新高口蜿蜒東行,經石山南麓,再繞行鹿林前山、鹿林山北麓,止於塔塔加大鐵杉處,全長約9公里。新中橫公路開通後,玉山林道即廢棄使用,僅維護後段的鹿林山莊至大鐵杉段,成為塔塔加遊憩區內的主要道路,而前段林道則任其荒蕪,回歸自然。
3.探訪石山引水道,準備頭燈或手電筒,攜帶雨傘,穿著雨鞋為宜。雨天勿前訪,避免坍方阻斷步道。
4.石山入口空地的右側,另有步道可通往兒玉山,可找機會去探訪。
我的足跡:
註:僅紀錄玉山口到石山的路線,止於草原休息點,資料不甚完整。
Google地圖:
參考資料:
餵食後遺症/松鼠「三高」啃樹皮柳杉變白頭| 動物星球| 生活| 聯合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