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6/25 沙婆礑山
沙婆噹山 標高1,120公尺 三等三角點
前言:
花蓮市區向西北眺望,有一座山巍然而立,時而雲霧繚繞,時而烏雲罩頂,儼然有大山的氣勢,是除了美崙山外,最靠近花蓮市的郊山~沙婆礑山,也可以說是花蓮市的靠山。
(07:30)由慈濟醫院旁的中山路一段,往山區的方向前行,今日的沙婆礑山,山頭已在雲霧中。
在撒固兒部落牌樓前,左轉濟慈路,沿著美崙溪堤防邊的寛廣道路而行。
建國路二段右轉,續沿美崙溪畔而行,過水源檢查哨,產業道路縮減為一個車道。
經過水橋,橋兩側已有許多遊客,不分男女老少,在溪裡戲水沖澡,享受冷冽清涼的溪水。
(07:50)行至路的盡頭,即是美崙溪的上游,沙婆礑溪,溪水淙淙。二座攔沙壩形成垂瀑,平整的溪床,吸引釣客垂釣。攔沙壩兼具斜坡魚梯,幫助魚兒洄游。
再往上游,還有一座寛大的攔沙壩,沙婆礑溪水量充沛,是花蓮市的水源地,垂瀑壯闊美觀,下方沖刷成潭,形成天然的游泳池。
溪畔另築一道好長的魚梯,對溪流生態的復育,應有很大的助益。可說是魚兒的友善家園。
看完了沙婆礑溪的美景,並沒發現沙婆礑山的登山口,雖然這裡也屬水源社區,卻不是登沙婆礑山的產業道路,走錯路了,折返下山。
(08:20)過水源大橋,進入水源社區,來回走在花22鄉道上,沒有指標的指引,就是找不到上山的路,突然的肚子痛,水源國小的廁所全上了鎖,還好忍一忍就過了。繞了一大圈,不知該從何處上山,GOOGLE後,由被風吹偏的路標口,抄左側小路,繞到水源社區後頭,找到左岔的產業道路上山。
(09:00)產業道路上坡沒多久,就可俯瞰花蓮市的市容街景,最接近的建築物是慈濟醫院,以及慈濟園區,遠處則是太平洋和海脈山脈。
檳榔園裡兼種山蘇,搭建黑色遮光網。
(09:30)產業道路之字而上,有三岔路,按圖索驥,車行約3.3K,抵白鐵水塔的水源處,左轉盡頭就是登山口,由於道路狹窄,擔心無法迴車,把車停在一處較寛的產業道路旁。
整裝後,朝路的盡頭走,道路狹礙,路面濕滑,獨自上山,安步當車,小心為尚。
豆芫菁,一襲黑衣,頂著鮮紅的大頭,雖不攻擊人,體液卻含有劇毒。
產業道路盡頭,接續腰繞山徑,野草長得飛快,勉強可看出山徑。
往裡頭走,鑽入雜草叢,穿梭叢林間,途經芭蕉林,有較明顯的山徑,似乎不久前,曾有山友走過。
(09:40)
亂石坡處,總算發現了太魯閣登山隊的步條,我開始追尋太魯閣登山隊的步條走,希望能指引我登上沙婆礑山。
這還有路嗎?路跡越來越不明顯,植被則越來越茂密,闊葉樓梯草掩沒山徑,只留下些微的踪跡可供辨識。
垂葉書帶蕨,高高掛在山蘇的下,葉片狹長呈波浪狀,幾乎下垂到地面。
一條細紅繩,不僅指出山徑的位置,也提供攀爬的支撐助力。亂石危顫,全沒在位置上,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,踩穩了。
細點根節蘭, 唇瓣3裂,白色帶有淺黃 ,在潮濕的坡面裡,野草的包圍下,勉強找到自己的立足點。
70度的陡坡,太陽光芒從山頂直射而下,為幽森的原始林帶來光明和希望,看來山頭上是個大晴天吧!
足節蟲,利用高超的偽裝術,模擬成枯枝,躲藏在落葉石縫間。
乳白斑燈蛾的幼蟲,無需躲藏,身上披著針狀的毛叢,應該能有效嚇阻天敵的窺伺。
鉤盲蛇,正鑽進泥穴中,這是牠的安身之地。採無性生殖,全是雌性的個體,無須配對即可繁殖,真是神奇。
眼前這大片冷清草,一點都不冷清,繁多無邊,冷清的應該是我,有苦無人訴說,放眼四望,路到底跑到哪去了?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淒淒慘慘~戚戚。
水冠草,潮濕山壁是牠的最愛,林子裡罕見開花植物,水冠草稍稍慰藉我冷清的心。
這山區濕度飽和,汗水浸濕了全身的衣褲,像是泡在水裡頭,濃密蔽天的原始林,陡峭濕滑的土坡路,完全沒得休息,全身都不舒服,開始打擊我的意志力。
(11:20)
中標了,趁我疲累之際,螞蝗上身,爬到右手手腕處,狠狠的吸血,看著牠鼓鼓的身軀,我脫去手套,向牠吐口水,牠對我的口水無感,竟然無動於衷,拿出準備已久的鹽包,給牠一點調味看看,螞蝗瞬間張開口器,扭動著身軀,痛苦的滾落下去,血染紅了我的手腕,沒有刻意的止血,過不久就自動凝血了。
爬中級山,總有機會被螞蝗吸血,今天終於被螞蝗吸到血了,超級的‧‧‧不爽!
螞蝗算是壓倒我的最後一根稻草,信心潰決,仰望陡直陰濕山徑,上頭還有黃藤伺候,突然覺得好難達成,我準備撤退:濕滑的土坡上,缺乏可供抓握的植株,即使上得去,也可能難下來,還是撤退為宜,山永遠都在,無需拼命。我這樣的說服了自己。
開始下撤,果然是上山容易下山難,雨鞋底紋已填滿泥巴,完全失去止滑的功能,土坡又陡滑,完全煞不住腳,我滑了又滑,摔了又摔,真的狼狽不堪,景象悽慘,險象環生,悔不當初。
(11:25)這道土坡看似不高,卻全無可著力處,當初自己還想辦法架上枯木,硬蹭上去,現在可後悔,下不去了,終於滑壘成功,全身沾滿了泥巴。早該在這裡就要回頭的,我還是有逞強。
由上頭滾下來,在L形的轉彎處,竟然迷路了,找不到來時路,被困住出不去,這個山凹有點迷陣,感覺有很多條路,每條路都路狀不明,GPS沒有作用,上下左右、繞來繞去,不敢下探,冷靜研判,總算憑記憶的方向,跨過一棵樹,回到了山徑。
回想起來,還是害怕,不知怎地路就是突然不見了,當初進來時,就感覺這山凹有點複雜,上山的方向也是試了幾回,才又找到太魯閣登山隊的步條,都怪當時太大意,沒有即時做上記號,回程時,就自己受罪了。
找出路時,一直嘗試手機的GPS,布手套早濕透,雙手都皺了,索性除去手套,讓雙手透透氣,偏偏沒想到,撐過倒木時,突然手刺痛了一下,好像被什麼刺到,定眼一看,是一條大蜈蚣,我壓到牠了,牠反咬我一口,在左手的大拇指關節處,雖不是極痛,但還是痛,一個重心不穩,再來個重摔,這一摔,撞到了左肋骨,至今還隱隱作痛。
資料來源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-環境資訊中心
(12:35)終於走出這驚險的山區,讓我吃足了苦頭,也學到了教訓,有些山只適合遠觀,不宜親近。沙婆礑山之行,雖然有作功課,可是相關的資料實在太少了,只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,就連鏡頭都嚇出一身冷汗了。
走回停車處,先脫去沾滿泥巴的笨重雨鞋,雨鞋裡竟然還躲著三隻螞蝗,我早先即知會有螞蝗,所以預先穿上三條襪子,再把長褲褲管束進襪子裡,螞蝗才沒有機會再吸到我的血,我可不想一直捐血給螞蝗。
被大蜈蚣咬傷一事,查了一下資訊,或許不會有大礙,不過為了保險起見,下山後還是去慈濟醫院,掛個急診,比較安心。
不過全身的汗臭髒衣,連我自已都聞之不悅,不想為難醫務人員,把車開到白鐵水塔邊,乾脆在這個水源處,脫光沖涼,應該不會有人上山吧!
冰涼的水源,如醍醐灌頂般的通體舒暢,想起當兵出操後喝下的一瓶可樂!好久沒有沖過這麼令人振奮的的冷水,痛快啊!
冷不及防的,左後腿肚,又痛了一下,一看是一隻大牛虻,也來吸血,我又不是牛,只是沒穿衣服,幹嘛吸我,真是流氓啊!不能再沖涼了,敢緊換上乾衣物,上車離去。
資料來源:人畜皆害的吸血蟲--牛虻(méng)
後記:
1.到慈濟醫院掛急診,打了一針破傷風,事實上,這一針比蜈蚣咬的還痛,冰敷傷口,觀察了半小時後離開急診室。
2.水源登山口,這個季節可能不適宜,也可能是常下雨,所以一直很濕滑!佐倉步道登山口,路程雖較遠,不知會不會比較好走?希望還有機會登頂。
3.開車回程中,被一隻蟪蛄嚇了一跳,在車內突然尖聲鳴叫,我還以為連車子也出毛病。這隻蟪蛄停棲在背包上隨我下山,然後被關在車內,蟪蛄叫是夏蟬,有良好的保護色,平時多棲習在樹幹上。
4.回家後,後腿起了多個疹子,癢了三星期,不知和這次爬沙婆礑山,一路的滑摔,沾上不明過敏源?
5.太魯閣登山隊曾在2016年9月20日走過沙婆礑山,這些登山步條或許是當初留下來的,不知他們爬得順利否?
經與太魯閣登山隊E-mail詢問: 2年前綁過,之後再走就不再綁 。
6. 沙婆礑(Sabado)為泰雅族語「雨水多」的意思,真的雨水有夠多,夠傳神。沙婆礑溪則是花蓮市主要的水源地。
我的足跡:
延伸網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