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7/28 坪頂古圳親山步道(農曆六月廿五)
坪頂古圳親山步道共有三條水圳沿著山腰開闢渠道,略呈平行狀,由高而低,依序為坪頂古圳、坪頂新圳、登峰圳。坪頂古圳長3公里;坪頂新圳長4公里;登峰圳長7公里。
鵝尾山 海拔523公尺 有基石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
車過了故宮、外雙溪,妙法寺後取左續行至善路三段,過溪和宮直行進入370巷,道路明顯變窄,僅容一車通行,髮夾彎處有一戶民宅(370巷29號),續往上開,一路陡坡,轉個大彎,抵道路的盡頭,有個籃球場大小的停車空間(370巷15弄),附近有四、五戶民宅,看起來像是私人土地,把車停在此,似乎有所不妥,還是回到髮夾彎民宅前的道路旁,這裡已停了幾輛車,今天也非假日,可以安心停放。
(10:43)
坪頂古圳親山步道的指標就在馬路髮夾彎處,不特別醒目,一不注意就會開車直上,而錯過登山口。
由民宅圍牆外的小徑進入至善路登山口,別有一番小天地,步道幽靜,駁坎前立有坪頂古圳步道導覽圖。蒼綠的密竹林,則形成天然的圍籬屏障。
(10:46)
田尾仔橋,橋頭有一詳細的環狀步道導覽圖,跨越內雙溪,溪谷中流水潺潺,密布卵石,四周森林蓊鬱。
(10:48)
過田尾仔橋,即遇叉路,左側小徑可通桃仔腳橋,取右路步道,階梯直上。
細長叢生的火廣竹,形成了竹蔭隧道綿延,竹林裡,缺少涼風,悶熱不已。
(10:59)
再遇叉路,有指標往左,會先下切到溪谷過桃仔腳橋,再陡上往平等里。
取右斜石階(沒有指標),拾級而上,不一會兒,就來到水圳邊,見水則涼,清風拂面,十分舒暢。
(11:02)
水圳堤岸右行可通往萬溪產業道路。
取左行,一路皆沿著水圳堤岸而行,水泥護體的水圳,在堤岸較寛處鋪有石板,平坦易行。
水圳的水流豐沛,加上林蔭蔽天,倍感清爽。水圳清澈見底,發現約1公尺長的蛇蛻,順著流水左右漂動。
(11:09)
堤岸步道雖然平坦好走,但有些路段並不寛闊,堤岸左側即見深谷,若遇雨天,還是得特別小心,路滑危險。
水圳也是戲水的好地方,炎炎夏日,遊人帶著狗兒在水圳裡奔跑玩水,人們也坐下來歇歇腿、泡泡腳,享受清涼,人狗皆可樂!
(11:13)
水圳順著山勢蜿蜒,堤岸則沿著水圳綿延,穿梭在森林裡頭,森林底層密佈著闊葉樓梯草。
(11:16)
遇一小溪流,水圳交叉穿過,並納入溪水,設有水閘,可渲洩過多的溪水。
(11:18)
山泉水,從岩塊上流瀉而下,注入水圳。接水洗濯,清涼舒服。有小規模農墾區,種植綠竹筍為主。
白痣珈蟌是台灣常見的溪流性豆娘。雄蟲全身閃耀著琉璃般的金屬光澤,揮動翅膀時,好像直升機一般,不急不徐,幽雅致極,讓人驚豔,煞是好看,是台灣本島的特有種。
雌蟲的腹部與翅膀都為黑褐色,然翅膀尖端有個白色的假翅痣斑點,也是「白痣珈蟌」中文名稱的由來。
(11:27)
再遇一較大的溪流,溪澗裡滿佈石塊,溪水不豐,堤岸下方則砌石成階,直下溪谷,是個適合多人休息的中繼點。
細梗山螞蝗,在林蔭底下,抽出細長的花梗,宛如蜈蚣風箏的骨架,兩端開著紫紅色的小花。
圳體靠山壁處,潮濕陰涼,水鴨腳秋海棠叢生,葉面滿佈白色斑點,是台灣特有的秋海棠。
(11:36)
一個大弧彎,視野較廣,眼前一片綠意,冷水麻扮演護坡的角色,穩穩的抓牢邊坡。
圓果秋海棠的四瓣白花雄蕊,在冷水麻的襯托,顯得潔白素雅。
潮濕的邊坡植被裡,有一株顏色鮮黃的俄氏草,鐘形筒狀花冠向下開放,內有紅色斑紋,蹲下身來觀察紀錄,還是很難拍攝。
山壁下緣臨水圳處,通泉草的淡藍色的小花,和著佛氏通泉草總令我分不清。
(11:45)
水鴨腳秋海棠沿著水圳上緣壁,拓展群聚。開闊處有展望,可以眺望翠綠山巒。
(11:47)
到此,圳堤步道與另一步道垂直交會,此一步道直下可回到桃仔腳橋,再順著溪畔小徑直通田尾仔橋,出登山口。往上則可貫穿三條水圳,直上清風亭。
一路健行的這條水圳叫「登峰圳」,是三條水圳中最年輕的,日據時期修築,卻也有百年的歷史。
離開登峰圳的堤岸,改走垂直步道,石階向上去探訪另二條較古老水圳。
(11:49)
步道走沒幾階,就到了「坪頂新圳」。水流較登峰圳和緩,雖稱「新圳」,歷史已有160年,當初開鑿的目的,是因為「古圳」的水源不夠用。
和登峰圳比較起來, 坪頂新圳是一條活水圳,而登峰圳是一條死水圳。原因是坪頂新圳的圳體以小石塊壘成,利於水中生物繁衍生存;而登峰圳的圳體全由水泥砌成,斷絕生態生機。
密密麻麻的佇麻夜蛾,盤據了全部的長梗紫苧麻,肆無忌憚的吃起大餐來,連電線桿和堤岸上都可發現踪跡,絕對的蟲蟲大軍。遇到危險還會裝模做樣,左右擺動頭部警戒,提醒敵人:「我是不好惹的,小心我咬你。」
(12:03)
往上續行,終於到了「坪頂古圳」,古圳的堤岸也鋪設石板。
「坪頂古圳」這位老先生已有180歲了,最古老卻最上位,是坪頂地區的灌溉、取水、運水的重要水源。可以說:有了「坪頂古圳」,才有今日的平等里。
「坪頂古圳」的隧道口,這段隧道,禁止一般人員進入。到此與坪頂古圳揮別,水圳入隧道,步道續往前行。
(12:12)
石階右側,高大榕樹,列植成排,莖幹粗壯,樹蔭廣闊。
上到平臺,有一涼亭,喚名「清風亭」,果然名副其實,清風拂面,倍感心胸開朗。有一對夫妻在亭內休息用餐,我則選擇長條木椅處休息煮食。
長條木椅後方的密竹,正以萬箭齊發的姿,爭相探向天空。
(12:40)
這裡是步道的最高點休息站,也是個十字叉路口。清風亭前的右側步道往下,可通往平等里;左下是回到至善路;左上接大崎頭步道,一樣回到至善路,後方有一巨岩,上頭寫著擎天崗,一旁的小徑就可通往擎天崗。
上來一位阿伯,詢問那對夫妻,石桌上有否蝙蝠的糞便,聽說是臺灣葉鼻蝠的排遺,早已被人清除。
那對夫妻離去後,由平等里上來四個中年人,後來又有安親班的老師帶小朋友上來,清風亭可真熱鬧。
(12:56)
休息夠了,預定走大崎頭步道回到停車處,形成O形路線,取左上步道而行。
(12:59)
大冠鷲在空中鳴叫盤旋,走在花崗石鋪設的大崎頭步道上,突然發現,右側缺口有條小徑可通行,竹林裡綁有路條,好奇心使然,這可能是條登山客所走的步道,不妨進入一探究竟,有狀況再退回大崎頭步道來。
(13:02)
走進竹林山徑不久,右側有一農舍,還可遠眺連綿山巒,過了此處,就再也沒有視野了。
(13:09)
更往前行,山徑原始,林木茂盛,植被豐盈,稜線平坦,盯著路條,加快腳步,總算看到路條密集處,三角點到了,果然跟原先預期的一樣,這是一座郊山,看著樹上的路條,寫著「鵝尾山」。
(13:10)
接下的判斷就開始離譜了…
從缺口轉入到三角點,才花了十分鐘,一路平順的走來,感覺此稜線應與大崎頭步道並行,甚至豬腦的認為,續往前應有叉路可接回大崎頭步道,於是不打算折返,而是選擇往前繼續探險。
竹林甚多,野草甚高,在林間穿梭,一不小心就會被蜘蛛絲黏住,景象荒涼而雜亂,眼前看似無路卻有路,草長掩徑,心中總有疙瘩,登山杖打草揮網、撥路而行,鑽行好久,一直未見有左側叉路,感覺山徑已開始下切,這一下切,就後悔莫及了,我知道通不了大崎頭步道。
林相雜亂,看似久無人煙,一直陡坡下切再下切,要回頭已太難,硬著頭皮,往下走,雖然一定可以走出步道,只是不知身處何方,直到看到了指標,總算出了登山口,這一段路沒遇著任何人,打開GPS確認方位,果然,離停車處已好遠好遠,這下子要回到車子,又得花一段時間了。
(13:30)
出鵝尾山登山口,有指標往下通至善路三段,因為一路下切甚巨,研判停車處應該在上頭的方向,決定先試試沿著柏油路往上走,看能否通達370巷。
經過大戶農舍(371巷20弄),不鏽鋼大門裡頭的大狗狂吠不已,柏油路在此90度的左轉,繞著大戶農舍的鍛鐵圍牆邊而行,坡度很陡,圍牆很長,農舍裡還養著不少的雞隻,大狗繼續在吠,通過農舍圍牆,柏油路變窄,路的盡頭有鐵錬圍住,想必又是一戶農舍莊園。
過不去了,不過右側另有土石產業道路,續往下探路,四周為新開墾的果園,一大片茅草,阻斷產業道路,確定是沒路了,只好折回登山口。
再次路過大戶農舍圍牆邊,大狗再度狂吠,雞群也騷動起來,煩死人了,趕快逃離,還是依指標往下,走大馬路,不再亂闖。
遇叉路取左,走了一段很長的馬路,終於再遇叉路,叉路口的溪和宮,來的時候曾注意過,不會再錯了,左彎向上,終於回到370巷,沿著內雙溪,過福德祠,回到停車處。
這一路全沒心思拍照了,因錯誤的解讀,而繞了好大的一圈,多走了好長的冤枉路,下回要做足功課,不宜再冒然躁進。
事後察閱地圖得知:在進入鵝尾山步道不久,大崎頭步道隨即轉向東而去,離鵝尾山步道漸行漸遠。
後記:
1. 「平等里」舊稱「坪頂」,係指平坦之地。
2. 八芝蘭竹是士林地區特有的竹類。士林在清領時期稱為八芝蘭,故命名為八芝蘭竹。
3.鵝尾山雜草叢生,還是結絆同行,比較安全,根據網誌記載,有螞蝗及長蛇的踪跡。
我的足跡:
GOOGLE地圖:
留言列表